Title
山村专职摄影师 山乡路上流动的照相馆
2011-12-24 10:05:01
四川日报    

  6年来,他把相机对准农村,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脚下的土地和坚守这片土地的人。


万燕明为乡亲照合影

  一幅大红色的天安门背景板、一面2米长的五星红旗,一架佳能7D照相机等,组成达州城里的摄影爱好者、45岁万燕明的“流动照相馆”

  6年来,万燕明带着“流动照相馆”奔走乡间,跋山涉水,将镜头对准川东北等地农村敬老院里的结婚照、深山老林里的全家福、百岁老党员站在天安门背景布前……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山乡群众免费拍照,并洗印、邮寄照片。

  当过兵,经过商,万燕明最终以一名摄影爱好者的身份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几年来,他到过地震灾区,到过2010年贵州大旱后的山寨,为村小学拍过最后一张“全家福”……这个满载偏远山乡人的感动和希望的“流动照相馆”,行摄于乡间小路上。


当年的小男孩

  在重庆市城口县的一座深山偶遇两个留守儿童,从此,万燕明将镜头对准乡村“我能做的,就是带给他们一点点欢乐和希望。”

一次邂逅 6年与留守儿童的“约定”

  “万叔叔,谢谢你,你寄给我们的钱已经收到了。山里的核桃都熟了,我们准备寄一些给你。我和弟弟都想你了,有时间你一定要来看我们。”12月20日一大早,万燕明就收到一条来自大山的短信。

  尽管已经过了6年,但第一次见到袁诗咏的场景,万燕明不会忘记。那是2005年,酷爱摄影的万燕明与一群“驴友”来到重庆城口县大山深处的樱桃溪。爬上1000多米的高山,万燕明看到两个小不点:袁诗咏和弟弟,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从屋里跑出来,好奇地打量着这群“山外来客”。


后来每年万燕明都会带些新衣服和食物去看他们

  是什么触动了自己?当时万燕明什么也没想,果断地拿出相机,把两个孩子叫到跟前。耳语一番后,孩子立即欢呼雀跃起来。于是,在袁诗咏的家门口,万燕明为两个孩子拍下了他们生平第一张照片。随后,两个孩子又把他们的残疾父亲扶到屋外,父子三人第一次照了一张合影。

  之后,万燕明悄悄把袁诗咏拉过来,往她的衣兜里塞了200元钱。因为袁诗咏告诉他,妈妈去广州打工,姐弟俩要照顾残疾的爸爸。同行的“驴友”纷纷捐款捐物,还帮着孩子们生火做饭。临别,万燕明记下姐弟俩的通讯地址:“我回去后一定把照片寄给你们。”回家后,万燕明立即冲洗、寄出照片。

  很快,袁诗咏和弟弟回信了,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激与思念。从此,袁诗咏姐弟就成了万燕明心中的牵挂。每年暑假,万燕明都去樱桃溪拍照。这,似乎成了万燕明与袁诗咏姐弟的“约定”。

  也因为袁诗咏姐弟,从此,万燕明开始将镜头对准深山农村,对准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每次拍完照片他都会仔细记下地址,将照片寄回去。

  6年过去了,万燕明为袁诗咏姐弟拍的照片已经填满几本相册。逢年过节,万燕明会定期给孩子们寄些钱和物,他也总会收到姐弟俩亲手灌的香肠。

  透过镜头看到老人们在阳光下的笑脸,万燕明既感慨又心酸“这是我们的父辈母辈,一辈子为了儿孙们尽心尽力。让他们的脸上多一点欢乐,留下这一个个布满沧桑的笑容,是我微薄之力所能做的。”

一面五星红旗 百岁老党员的感动

  2010年11月,万燕明第三次踏上桃坪羌寨。寒冬里,由四川省文联主办、四川省摄影家协会承办的《“温暖·家园”最美的全家福》活动在桃坪羌寨启动。这一次,万燕明带来了自己乡村摄影的全副武装。

孙安寿老人执意要前往离镇上不远的老屋前留影

  三脚架、反光板、支撑杆、背景布、打印机……在桃坪温暖的阳光下,站在省摄影家协会专门制作的天安门背景布前,万燕明和其他摄影家一次次地按下快门:28位羌族老人在他的镜头中组成了一幅“民族团结的全家福”;震后人们重新组合“新的全家福”;寨子里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的笑容……打印机当即打出照片,一位羌族老人十分高兴地对万燕明说:“非常感谢啊,让我们走近了天安门!”

  从桃坪羌寨回来,除了五星红旗,万燕明还给自己的“流动照相馆”置办了两件家当:天安门背景布和小型打印机。“有了打印机,现场就能打印照片,真的就是一个移动照相馆了。”万燕明说。


即拍即打,当场赠送

  说起农村空巢家庭,万燕明万分感慨,“在川东北农村,我曾经在一个村,遇到两位70多岁老人,一共带着6个小孩。老人满脸皱纹,驼着背、拄着拐杖,照顾着和父母相隔千万里的孙子。儿女在外打工,无法排解生活的寂寞……”万燕明无数次举起相机,透过镜头看到老人们在阳光下的笑脸,既感慨又心酸,“这是我们的父辈母辈,一辈子为了儿孙们尽心尽力。让他们的脸上多一点欢乐,留下这一个个布满沧桑的笑容,是我微薄之力所能做的。”

  只要天气好,万燕明就会带着相机上山下乡拍照。今年6月初,听说达县边远的赵固乡锤虹村,有一位建国前就入党、已经百岁高龄的老党员孙安寿,万燕明立马专程前往拍摄。

  万燕明说,当他和学生爬上爬下,把印有天安门、五星红旗的幕布挂在老屋后墙上时,这位参加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孙安寿老人眼眶湿润了:“这一辈子,我还没到过北京,没有去过天安门。这次我终于能和"天安门"照个相了。”听了这番话,万燕明他们都悄悄地流下了眼泪。

  “注意表情,看我手势,预备……”撑好三脚架,万燕明一手握相机,一手举起示意,“咔嚓,咔嚓”,百岁老人的幸福笑容定格在“天安门”前。

  孙安寿的家人说,“听说有人来给他拍照,他特意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那一件旧军装。”照片上的孙安寿,胸前还挂着陪伴自己度过了半个世纪、已有些锈迹的奖章。

  如今,这个“流动照相馆”已扩充了不少同行朋友。万燕明倍感欣慰“一点点的力量,也是力量;一点点的改变,也是改变。”

一张张照片 更多人的关爱

  每一次“流动照相馆”下乡,万燕明随车携带的,还有一些小礼物。有时是一些吃的,有时是一些用的,有时会像6年前他遇到袁诗咏时一样,捐一些钱。


福利院里的“全家福”

  2010年3月,贵州持续干旱。联系上贵州的“驴友”,万燕明和几位朋友背起相机,自驾2000多公里,来到灾情严重的贵州市关岭布依苗族自治县八德乡。送水、拍照、一路奔波,万燕明一行为400户村民送去了600桶12吨纯净水。

  “在一位80多岁的老婆婆家中,我看到灶房能盛水的锅碗瓢盆中都装着曾经用过,仍然舍不得倒掉的水。没容我多想,便摁下了快门。”这组照片,万燕明发到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连续挂了一个多月。“我只是想把灾区的境况记录下来,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来关心灾区、支援灾区。”万燕明说。

  2010年1月,万燕明被邀请去达州市渠县土溪碑亭村参加一个摄影活动。活动结束后,万燕明照例在村子四处行走。在村小门口,他停下脚步:眼前的村小,只有几个小孩在门口玩耍,一个老师坐在门口织毛衣。

  万燕明了解到,由于这个村小的学生不断流失,到月底学期结束,村小就将撤销,剩下的这十几个孩子将被合并到其他学校。万燕明赶紧把剩下的孩子们集中到一起,为这个村小的师生拍了最后一张“全家福”,“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影像的重要性。”

  在农村流动拍摄的这几年,万燕明拍下孩子们跋山涉水去上学的身影,也记录了在猪圈旁煮饭的留守儿童……这些照片,他常常会放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上,他说,“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些孩子们。”

  2007年,在一个关注留守儿童的电视公益广告里,万燕明发现了自己的照片。“就是那张孩子在猪圈旁煮饭的照片,我本想打电话过去争取版权。但一想到是公益活动就算了,我当初的目的不就是这样么?”

  带着这样的小愿望,“流动照相馆”一直四处辗转。袁诗咏姐弟见证了“流动照相馆”的成长,“流动照相馆”也见证了他们的改变。“万叔叔给我们留下的,不止是这些相册。他给我们帮助,带给我们欢乐。最重要的,是传递给我们勇气和自信。”袁诗咏说。

  如今的万燕明,已经在达州小有名气,不少朋友常常主动要求和万燕明一起去拍照。万燕明说:“我事先声明,跟着我一起下乡拍,别把农民当模特儿,一定要把照片留给人家。”万燕明说,他的“流动照相馆”扩充了不少同行朋友。每次出发前,万燕明都会提前动员同行者多带点钱、带点东西,万燕明说:“一点点的力量,也是力量;一点点的改变,也是改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黑光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山村摄影师, 流动照相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网店摄影模特狂卷17亿 网购服务成新行业
国际iPhone摄影秀 用手机拍出惊人照片
天津规范婚纱摄影行业 拍照前得病可“解约”
摄影网发非法“采访证”百元一张 称3***办了
外媒发现全球"最早"十大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