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肖像传统来说,手可以被称为人物的“第二张脸”。要让手部参与画面,就要使之成为“有性格的手”,而不是仅仅为了构图或者造型需要而存在。
黑白肖像总会让我们觉得很有力度,影调的凝聚力和被摄人物的特点异常鲜明。对人像摄影来说,表现出摄影师和被摄人物之间的某种结合,才是真正的创作。
这里我们选择了一组黑白肖像,以高度紧凑的特写及胸像为主。除了黑白影调的凝聚力以及被摄人物的鲜明特点之外,更结合了各种手部姿态,在构图形式及性格情绪上体现出多样的尝试。
紧凑的特写构图
紧凑的构图使画面重点高度集中,浅色的面部、手部与深色的服装和背景构成强烈、直观的对比。通过“加、减”,使白色和黑色形成恰当的构成关系,从而使摄影师的主体意识得到明确的表达。
大面积的黑调突出了人物的情绪,使人物鲜明而突出,虽然画面构成非常简单,但表达又很到位。
让人物用表情说话
肖像一定要靠表情说话,尤其是在充满画面的紧凑构图中,更要抓住被摄者的表情,形成视觉的冲击力。人像摄影的特写当中,表情是***位的,这个表情并不特指眼神,我们看到的是人物脸部的一个整体。一般来说,五官的某一点会比较突出。
这一系列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手部的有力参与外,表情(五官)的某个特性是画面中***具吸引力的部分。
以静态的肢体带动画面动势
对人物肖像来说,出现在画面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应该得到很好的设计和处理,而不仅仅是眼神,这样整个画面才是“活”的。
在这些照片中,有些手部姿态很有张力,有些则显得非常生活化,很闲散,重点在于手的力度要和眼神联系在一起,从而体现出性格的力量,紧跟着人物情绪,随着人物的表情而动。
重点:拍好手部姿态,塑造人物性格
从肖像传统来说,手可以被称为人物的“第二张脸”。要让手部参与画面,就要使之成为“有性格的手”,而不是仅仅为了构图或者造型需要而存在。
1.因为面部要结合手部,因此大部分人物姿态是前探的,这样做有一个***大的好处,拉伸颈部,使下颌线清晰呈现,对人物脸型的塑造非常有利。
2.眼睛位于画面上部三分(四分)线附近,并裁切掉头部的一部分,使头部下方的竖线条(颈部及手部)更具吸引力。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切断背景的整体性,弱化背景的视觉印象。
3.依靠头部、身体、手的方向与力度,在静态中体现出运动的趋势。人物的身体是静止的,但是面部的表情和手的姿态带动了人物的身体,从而在照片中体现出一种动态。
4.手臂的位置往往在面部前方,如果线条、比例及透视效果控制不好,很容易显得突兀。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要尽量避免肘关节向前出现在镜头中(可裁切),否则关节会被凸显出来,手臂也会显得较为短小。
5.手臂成直角时,往往可以产生更具力度的视觉感受,这个姿势会显得更强劲,富有表现力,甚至会适度削弱观看者对面部的关注。
当大臂与小臂保持一定角度时,可以增加画面线条的变化,更可以借以塑造人物性格。观察下面两张照片,可以看到人物手臂弯曲程度不同会导致情绪基调的差异。
6.手臂形成的封闭线条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视线引导,因为这能使观看者的眼神停留在照片中,并使之能够长时间地研究这张照片。这种引导线条越清晰,观看者的视线就越容易跟随其移动。
7.手势可以传达出特定的情感和视觉张力,设计手势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处理。一般来说,如果手背面向镜头(手指指向自己),会被认为是表达吸引、欢迎的感觉。反之,如果手掌面向镜头(手指远离自己),会被认为是表达防备或疏离的感觉。
8.当手指指向某一方向,或面部五官某处时,可以***大限度地吸引观者的视线,观众往往会首先注意到人物面部,然后就会转向手部,从而引起视觉的流动,增加对画面的整体印象。
9.双手同时做出姿态与单手姿态并没有本质不同,即便是单手动作,也常常需要另外一只手臂(看不见)的配合。与单手姿态比较,双手姿态更易于呈现框架结构或是展现画面平衡。
10.手部姿态的加入,很容易打破人物肖像的“静态平衡”,特别是以正面姿态出现时更是如此,可以**地增加画面的变化与力度。同时,采用双手姿态时,也应尽量避免画面的过度平衡(完全对称或一致),比如双手不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