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摄影师卢北峰:为“80后”拍群像
2012-10-16发布
转载自:影像视觉

  有一天晚上,加班完后打了个的回家,车里电台飘出轻缓的音乐,趁着窗外的夜色凉风让人心醉,没有专心去听电台在放的是什么节目,可是一个煽情的男中音忽然冒出一句:80后的青春终于散场

  这就好像正以为自己很帅,忽然被围观的人取笑你其实是丑八怪;又或者以为还有10天才截稿,却被告知杂志临时要提前5天下印厂的感觉差不多……作为一个80后,忽然被点醒,我们的青春真的已经散场了耶。

  当我在微博上看到卢北峰拍摄的这组80后群像时,那个夜晚的惆怅又不自觉地涌现。这种拍摄方式和以前到照相馆拍照的感觉有点相似却又不同,这些人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生活际遇,将他们联系到一起的关键词是“80后”,而以我先入为主的观看来说,在这个时候有一个更美丽的词,叫“青春”。

请为我们介绍一下你自己吧

  处女座,从儿时就爱画画、爱文学,16岁当兵,部队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却十分不喜欢计算机,总想做与艺术有关的事情。1987年从部队转业后迷上摄影,一发不可收拾。1992年考上北京青年报,任摄影记者。2001年任摄影部副主任。2004年调入北京青年周刊任图片总监,后任采访中心主任兼图片总监,现任周刊编委、副主编兼视觉中心总监。从1993年起,在中国各种新闻、艺术摄影大赛中获得金、银、铜奖数十次。


郝妍 ·北京市人·IT员工·1985 “花花公子”的巧克力是朋友送给她的,她一直珍藏。对于男人,女人的诱惑无处不在。作为一个普通女孩,她只是一块没有艳丽包装的巧克力而已,所以,她对男人和婚姻都有一种恐惧。

你拍摄80后的项目是如何缘起的?拍摄的进度如何了?

  2010年1月的一天,突然想出这么个创意。缘于我带领的团队是一群80后的记者,经常与他们在一起厮混,感触颇多,积累而成吧。我这个项目,所有被拍摄的人物,从道具、服装到化妆,都是由他们自己来做的,每一张照片都是他们和我共同创作的。所有道具必须是他们自己最喜爱或是珍藏的东西(包括宠物或孩子),或者是能表明他们某种情绪或思想的东西。这么做的后果是,越往后越难,因为越往后,他们拿的东西重复率越高,没有什么能让人感到惊奇的了,于是也就结束了。当然,如果今后还能遇到有很好创意的80后,我还会拍摄。


苏亚·河南孟州市人·广告业务员·1983 她身上贴的报纸都与房价有关。
她用行为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北京高房价的诉求。

你是如何寻找你的拍摄对象的?有什么具体的标准么,特殊的职业、经历?

  一开始都是我身边的熟人,朋友、同事、发小的孩子什么的,通过这些人再介绍来。我还在路上找,随时碰到随时聊,愿意者就来拍摄。后来,优米网“创意中国”栏目做了我一个视频,在网上播放,影响很大,一些人通过网络报名来拍摄。其实报名者很多,但有许多不符合我的要求,还有一个就是安全上的考虑,我谢绝了一些人的请求。


贺晓航·安徽省阜阳市人·硕士研究生·1986 贺晓航绘制了一张想象中的结婚证,
以此证明她深爱着在军队工作的男友,她把自己当做军嫂,以此为荣,为傲。

拍摄一个对象的大概流程是怎么样的?平均的花费时间需要多长?

  找到一个年龄符合要求的人,与他交流,把我的想法告诉他,对方如果感兴趣,我们就可以谈下一步,拍摄者要拿的东西是什么?是他最喜爱的么?如果不是,是他想表达自己诉求的东西么?如果还不是,是什么?他必须说出拿这样东西的道理,否则我不能让他来拍摄。这是我已总结出来的流程,刚开始时还不能这样,因为一开始,拿什么都是第一次,只要是他最喜爱的就好,可有不少人喜爱的东西不止一两件,刚开始每天要拍三四名,把我累得很惨。为了不让人等候太久,拍摄就有些粗糙。最后不得不重拍。让我感动的是,所有来拍摄的人,没有一位在听到要重拍时拒绝我,都是有求必应,有几位还来拍摄了三次。他们的这种态度让我非常感动。拍摄一个人平均耗时一个半小时左右。


李涛·河南省信阳市人·废品回收员·1989 李涛长得很帅,左耳垂上打着耳钉,很时尚。
他说,从老家来到北京谋生,当然是要挣钱。

和许多群体肖像使用统一干净的拍摄背景不同,你选择了不同颜色的背景,是有特殊的考虑么?

  最开始我也想用一个颜色的背景,可我拍摄的第一个模特是我们单位的女记者,她特别要求粉色的背景,我为了博得她的欢心,就同意了,结果特别好。所有人看了都满意。可是这样的背景打破了我的预设,我只好将错就错,索性找了8种背景颜色,让照片看上去更时尚、更生动、更有一种色彩的节奏,让照片也充满青春的气息。


敖犬·重庆市人·塔罗牌占卜者·1986 敖犬的占卜术在演艺圈里很有名气,许多中国的大牌艺人遇到举棋不定的事情时都找过他。他说,占卜术永远是科学无法解释的、让人通往光明彼岸的神秘法术。

吴淏·北京市人·软件工程师·1980 中山服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的象征,是中国国民党的国服。毛主席语录是毛泽东思想的象征,是中国共产党的指路明灯。

现在这个项目集结成一本画册,这本画册的简要情况是怎么样的?

  我特清楚我的这个专题不是一个大众化的东西,尤其在今天到处娱乐化的中国,我只是想通过这个专题向感兴趣的人介绍“80后”这么一个群体的不同侧面。再有,我一直从事摄影记者的职业,在我10几年的工作中,拍摄的都是新闻事件中的人物。自从进入北京青年周刊后,我才开始想到要尝试新的摄影方式。“80后”这个专题是我的一个实验,我想用影像记录一个群体,用当代艺术的呈现手段来表现真实存在的人物,利用影像的不真实来表达真实。详见我写文章《表演》。画册是我的好朋友、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金丽红和总经理黎波帮忙出的,印数很少,除了送人外,能卖的不多,所以得到它还是很珍贵的,呵呵。出版这本画册是我的个人行为,无所谓要面临什么问题。就是图一个乐,逗自己开心而已。


刘玉·北京市人·时装编辑·1986 刘玉极喜爱芬兰乐队HIM唱的一首歌《Gone with the sin》,她在办公室放这首歌,让同事们差点晕掉。她用这样的形象展示她在做的梦:幽怨的眼神,在黑色蕾丝裙的遮掩下,身体散发出迷人的香气,手捧红玫瑰,等待床榻间的暧昧,使那个人成为她的裙下之臣。

任亮·吉林省松原市人·纹身师·1982 宝贝儿子已有五个月大了,这是他的最爱,也是他和妻子的杰作。


衣然·北京市人·编辑·1985 在景山学校刚上初中二年级就被父母送到英国学习,直至学成回国。她说,只要是用钱买的东西,没有任何一件能在她手里把玩三个月以上。只有日记,是她留学养成的习惯并延续至今。她还有一只装着胶囊的玻璃瓶,胶囊里藏着她的私密情感。她说,这些秘密她永远不会给任何人看。


周笔畅·广东省深圳市人·艺人·1985 初中时期在书店的一次偶遇,周笔畅迷上了日本漫画家佐藤文也的《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其中的悬念、惊悚以及细致入微的推理都让她爱不释手,哪怕有时候她沉迷得恍惚中以为有人会在身后举起斧子砍向她的脑袋,她也不能罢手。时至今天,她收集了《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几乎所有的单行本。周说,这是她迄今为止最喜爱的漫画家和他的作品。

附:作者自述

我做《表演》

  画册封面上的标题《生于80’s 》是假的,真的标题应该是《表演》。其实,无论哪个标题,真假都在其中,就像我拍摄的这个专题。这个专题在开始创意时,我是想把它做成以人物肖像的形式来展现“80后”——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在北京各行各业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来自各省市的男女——的现状及他们的精神面貌,但我又不想做成摄影惯有的套路——纪录的风格或者是时尚的风格。

  我突发奇想:让所有来拍摄的男女必须带一两件他们拥有的非常喜爱的物品,这物品要能表达他(她)的思想或者情趣,当然,他们带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宠物也很好。服装必须是他们自己的,这样的肖像照更具有他们的特色。是否化妆随意。我让他们拿着(或摆弄)自己喜爱的物品,面无表情地凝视镜头。这有一种庄重的仪式感。在拍摄的过程中我就有了一个想法,我要把这个专题叫做“他们在严肃地表演”,我在新浪的博客中也是以这个名称为标题陆续刊发这组图片的。

  为什么这么说?我觉得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娱乐——或被娱乐——的时代,娱乐就要有表演,所以也是一个***“表演”的时代。 在我的这个专题中,所有男女都是严肃地“表演”,这是我把自己的观念融在其中——“严肃”是有象征意味的。“表演”是中性词,没有任何倾向性,随观者怎么解读都可以。

  为什么我选择“80后”这个群体?我假定“80后”这一群体是新中国第一代数量庞大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的教养上有了革命性的改变,在新中国建立的六十余年中,还没有哪一个十年间出生的群体,在他们最重要的完成个人性格和品行的过程中能经历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和东西方文化的交相浸染与渗透,而在这剧变的社会中,“80后”背负着沉重的生活上的和心理上的压力,成为各种物质欲望的“奴隶”。最重要的是,这一群体是新中国的未来,所以,他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有评判价值和最具有社会意义的。有了这个“假定”,我认为我的选择就有了特殊意义,就可以把这个专题操作下去。

  但是,当我还是把这个专题称为《生于80’s 》, 当做“展现‘80后’现状及他们的精神面貌”的时候,问题又来了,每张照片都是我在影棚里导演拍摄的,这样的“假象”凭什么说就是表现“80后”的现状以及精神面貌?

  就在我痛苦地寻找理论支持的时候,我看了一本书,法国艺术哲学家、艺术史家于贝尔•达弥施的《落差——经受摄影的考验》。在这部论摄影的书中,达弥施说:“摄影图像并不属于自然世界,它是人类工业的一个产品,是一种假象。”“摄影是这样一种悖论式的图像,它没有厚度,没有物质,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非真实的’,但人们无法不认为,它以某种方式留住了现实中的某种事物,而它就属于这一现实。这就是摄影图像本质上的欺骗性。”

  达弥施关于摄影的见解为我这个专题做了最好的解释。无论是现状、精神面貌还是严肃地表演,在影像中都是假象,我就是以“假”说假。这让我的这个专题具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所以我把标题从《生于80’s》改为《表演》。

  我让他们在镜头前“表演”,并用一成不变的具有压迫感的格式来构图,我用这样的影像来表达我对摄影的观点:摄影是有取舍的,是有局限的,摄影是人主观行为的故意操纵。

  影像是我制造出来的,是假的,“假象”就会引发多方抵制和质疑,但如果观者是真诚的,是耐心的,他们就会发现,在这种“假象”中依然有真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黑光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摄影, 拍照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人像摄影学会:行业门槛低 管理有难度
Andy Prokh:与猫咪一起长大
杭州新人恋上微电影 8090注重个性
县城影楼缺乏服务理念 20%客源流失外地
张立洁:用影像表述人性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