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一则视频在社交网络上广泛传播开来:一个小小的儿童模特不愿意完成摄影师指导的动作,一位成年女性飞快上前用脚踹了她一下。后经网友确认,这位童模名叫妞妞,踹她的女性就是童模的母亲。
视频中母亲的行为令诸多网友气愤不满,与此同时,另外一则视频也被网友扒出:妞妞妈妈被拍到于3月在摄影基地拿着衣架教训孩子。据网友爆料说,当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妞妞经过长时间的拍摄工作已经很困了,但被妈妈用衣架打了以后,她又强作精神开始挥手、转圈圈。另外,妞妞妈妈自己的朋友圈状态显示,妞妞做童模的工作量巨大,四天时间里要拍摄400件衣服。
“虐童”舆情发酵后,妞妞妈妈在网络上澄清说自己***没有伤害、虐童之意,反复强调自己的女儿受到了***的照顾与疼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解释了当时踢妞妞是一时情急,因为妞妞会往马路上乱跑,平时自己很少打孩子。她还表示,“全家靠妞妞一个人养”的说法并不属实,自己的丈夫还是在工作的。
让孩子去工作换取报酬,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在《给无价的孩子定价》一书中,美国社会学家维维安娜·泽利泽(VIviana A. Zelizer)梳理还原了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关于儿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儿童逐渐从家庭补充劳动力转变为“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时至***,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阶段,儿童应该得到关爱、滋养的概念已经成为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共识。
自媒体人“萝贝贝”发布的一篇题为《把童真变现的人,不配做父母》的文章代表了社会主流观点:“所有孩子不谙世事时都是天真可爱的,拍照或者拍戏都能在没有基础训练的情况下就受喜爱,从而产生经济价值。孩子有兴趣时走秀表演是丰富生活,但能激发大人的无限爱心和保护欲。但有手有脚的父母都靠孩子赚钱来养,实在令人无法接受。这是‘把童真迅速变现’。”
在文章中,萝贝贝援引了美国知名童星《小鬼当家》主角麦考利·卡尔金及秀兰·邓波儿的例子来说明在没有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将孩子推向市场成为赚钱机器的危害。卡尔金曾多次在采访中表示童年时代密集的电影拍摄工作严重干扰了他的正常生活,令他厌倦不已。悲哀的是,他还经常遭受父母的精神折磨,被父母逼迫持续工作赚钱,这样的生活直到13岁父母离异才结束。秀兰·邓波儿在银屏中的“甜心天使”形象深入人心,但仔细审视她参演的作品,会发现许多令人不安的细节,如她的角色通常是被单身成年男性收养的孤女,她的打扮和举止是按照成年男性的趣味来设计的。另外,她本人也在采访中表示曾经在拍片时被制片人性骚扰过。
《小鬼当家》剧照网络上,人们义愤填膺地谴责无良父母逼迫孩子去当童模赚钱;现实中,童装产业的工业链条依旧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虐童事件”过后,界面新闻调查发现,事件发生地、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拥有童装企业5700多家,镇上近10万人专门从事童装生产、加工和销售。在这个名副其实的“童装王国”里,童模是产业中的重要一环,童模拍摄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一家淘宝店的生意好坏。
因此,童装行业与童模市场的发展是并驾齐驱的。新闻机构调查发现,近两年织里的“童漂”越来越多,童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刚入行的家长为了提升孩子的知名度,会免费让影楼拍摄,甚至让影楼随意报价,只为换一次上镜机会或搏得业内口碑。有镜头感的、乖巧聪明的、不轻易哭闹的孩子是香饽饽,为了提升孩子的竞争力,家长会将孩子送去童模培训班——这也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产业分支。
更重要的是,童模的的“市场生命力”很短。按照镇上“行家”的说法,一个三岁、身高在100厘米以下的童模是*吃香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成长速度*快,厂家对这种尺码的童装出货量***。这也在无形之中加剧了家长的焦虑感以及对孩子的无意识商品化。一位接受采访的童模爸爸反复提到“尺寸”一词,即为一例。
在童模市场中,家长与童模一道承受巨大的压力。由于孩子大多还处于对事物比较懵懂、活泼好动的阶段,童模家长可以说既是家长,也是经纪人。他们不仅要在片场安抚孩子的情绪,照顾孩子,还要绞尽脑汁推销孩子,以便获得更多的拍摄机会。有些妈妈甚至为此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来到织里全职陪同。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妞妞妈妈虐童”的说法是“以偏概全”“被媒体放大了”。受访者表示,培养一个童模,家长实际上也付出了很多。更重要的是,这种孤立事件的曝光无法让童装市场的发展停下脚步。照顾孩子的感受、放慢拍摄进度甚至完全弃用童模,意味着童装销售商的损失,因此行业内部并没有自发改善的动力。
此次事件也让人们意识到,法律明令禁止的“童工”也许在以更隐蔽的方式卷土重来。公众号“日刻”刊文指出,童模相关保护法律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缺失的状态,因为演艺、模特事业与孩子自身的发展历程有关,童模并不能被界定为真正的童工。直到2015年,美国第一部有关儿童表演者的联邦保护法才在纽约通过。在很多情况下,童模都面临着糟糕的生存环境,或者被厂家奴役,或者被中介骗钱,或者被父母逼迫。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送孩子去当童模的动机是多重的。“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在学习上没有竞争力,大学毕业即是螺丝钉,做模特是向上攀登的有效渠道;有的父母看重知识的力量,但在教育精英化的时代已经负担不起足够让孩子实现阶级跨越的教育费用,于是靠(让孩子当)模特先赚一笔学费;有的父母本身就是中产阶级,对通识教育不信任或不感兴趣,愿意给孩子提供一个不同的发展路线。”
所以,送孩子去当童模,究竟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能力,为他(她)的美好未来打下基础,还是为了榨取孩子的价值,实现父母的梦想,弥补父母经济实力的不足呢?这之间的界限恐怕难以界定。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哪种情况,孩子的自主性都面临着被无视、被利用、被扭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