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不要让器材的相互趋同抹平摄影的个性
2019-07-03发布
转载自:中国摄影报

  早年间,笔者刚刚开始接触摄影的时候,*欣赏的摄影理论家是狄源沧,爱看他的书,爱看他的文章,因为他讲的道理很浅显,但是里面的技术含量不低。

 

  对于摄影人有两个不能提:一个是不能提摄影人不读书,他会跟你急,他会证明自己比教授都读得多;另一个是不能提摄影理论人不懂器材,他会把自己证明成玩器材的高人,还会列举自己玩过多少***器材,只不过不愿意显摆而已。

 

  今天已经是摄影器材一眨眼就换代的科技大爆发时代,有可能一天的器材迭代、技术更新和程序革命,你三年都研究不完。

 

  *早我去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带的是胶片机,理光KR10,还弄了台小巧玲珑有点像玩具的奥林巴斯μ1。那时也有激情,去平遥的媒体人也特别多,年年开心的不得了。便捷,高速,***的影像捕捉,对近距离的人与人瞬间的观察和体味,极大地满足了我对时空之中人的情感流动的窥探和把玩。

 

  2006年8月,李洁军、陈小波领衔依托新浪和好利来策划了一次非常成功的“西藏之旅”,并且在拉萨搞了个“全国都市报新闻摄影研讨论坛”,当时参与的都是媒体的摄影大咖,而我拎着一个完完全全的“轻武器”——佳能350D,厮混在行列里“压力山大”。

 

笔者使用过的器材有:奥林巴斯μ1、佳能EOS 350D、尼康D90

 

  别人的长枪重炮是什么来头我不知道,我的小玩意是我专门为这次采访之旅用自己私房钱买的。因为主办方新浪要求所有的参与者,每人***要交12张照片集结出版。整个采访期间都在为这12张照片的任务发愁,不苟言笑,苦思冥想,小心翼翼。不过***还是光荣地完成了任务,作品至今都在网上能搜出来。

 

  自从手机有了摄影功能以来,像我这种“伪摄手”确实是欢天喜地走进了新时代。大概是从2010年开始,我就基本摆脱了相机的束缚,完全依靠手机拍照了。可怜的相机成为翻拍画作的专业工具,备受冷落。2017年在大理影会,用努比亚z17拍的照片,还入选努比亚全国摄影名家作品巡回展,用手机拍图、修图、编辑图更是成为日课,天天乐此不疲。

 

  2018年春我带队开辟“英国摄影之旅”,虽然是以博物馆、画廊考察为主,但是走时还是带了尼康单反和全套镜头,只拍了头3天,相机就再没有拿出来过,剩下的全程都是用手机拍。手机拍照给人的感觉是麻利、轻快、开心、具有娱乐性,能*一时间释放情感。一切器材都是为人服务的,怎么舒服怎么来。

 

  有时候琢磨琢磨,感觉挺好玩的。当今我们的相机文化有点像汽车文化,里面自然有实用性、工具性的内涵,但似乎也掺杂了一些虚假的成分,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小猫腻”。正是这种寄生于相机文化中的世俗色彩,从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摄影人与照相机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简单,那么单纯,也就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们对摄影的追求。

 

  如果把这一切都统统抛开,每个人只追求*适合自己的器材,或者都***化的使用让自己*得心应手的器材,那么每个人的摄影个性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尽情绽放。可是现在不是,大家都在器材上相互趋同,个性都抹平了,只为迎合了相机文化中无足轻重的那一部分。求同存异,对于我们来说“求同”似乎已经做的很好了,“存异”的路还很漫长。

 

  举两个小例子:20年前我认识一个很有个性的摄影师,工作室倒闭之后,手里没有相机了,又想拍照片,怎么办?让人躺在放大机上,采用实物映像法。后来这个摄影师用一台厢式货车改造成一台巨大的移动照相机,在黄河流域流动拍照,他的名字叫李宗泽。

 

  另一个是2017年我策划了一个摄影采风活动,邀请了全国20多位一线好手助阵。大家的器材大同小异就那么几款,但其中有个专业玩家,机器是佳能的5D3,镜头呢,前面是宽银幕电影变形附加镜头,后面是德国梅耶斑马100mm镜头,中间用转接环连接。前后手动调焦,可以拍摄成6:17画面。这批照片在那次采风专题展览上制作成2米高、6米宽的展品,展场大放异彩。

 

  ***,归根结底一句话,谈论摄影器材应该是梳理我们的摄影理念,只有去芜存菁,澄浊扬清,我们的摄影才能提升,才能进步!

器材, 趋同, 个性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 黑光网 ·
相关阅读
儿童摄影师刘健:给亲情盖个时间章
柯达CEO表示:人生苦短,所以要拍胶片
过期胶卷拍摄指南 忘掉***使用期限拍就对了
付完全款未拍婚纱照 退款也要扣违约金?
用相机抓住那些不经意的瞬间,才是***的人像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