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位在伦敦工作的美国摄影师终于拿到了中国的签证,可以在中国拍摄六个月。
这一天,她等了10年。这一年,她67岁。
这位老奶奶不仅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去了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边远地区。
她的名字如今已经载入史册,她就是伊芙·阿诺德。
伊芙·阿诺德(Eve Arnold),著名女摄影师,1913年出生于费城,1946年在纽约一家照片洗印工厂工作,并开始她的摄影生涯;1948年毕业于纽约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摄影专业,并于1957年加盟玛格南图片社,她是第①个加盟的女摄影师。
为了记录中国当时的真实现状,她有条不紊地将整个系列划分为景观、人民、工作和生活四个部分。
这些照片采用的都是Cibachromes(一种冲洗影印的方法),极有光泽的彩色图像很好地表现了她在中国发现的天真无邪、朴实无华的场景。
北京的纺织厂托儿所
这组照片题目为《1979年:中国转折时刻》,这些照片非常珍贵,看着它们会把我们的记忆带到那个中国改革起步的年代。“中国所见,两点让我铭记在心,一是中国在过去近四十年里走了多远,飞机、空调火车、拖拉机、油井、远洋轮船、电视机、西药知识;一是为了摆脱令人吃惊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国有千万人还处在这种状态之中,他们还要走多远。”——伊芙·阿诺德
1979年于中国是一个特殊年份,这一年中美建交了。中共中央在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祸国殃民长达十年的文革也在三年前落下了帷幕。但文革的余韵还在。图为重庆的学生在毛主席画像下表演节目。
这一年,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大返城,可是很多人找不到工作。于是他们走上街头,希望政府能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这是阿诺德在上海街头见到的情景。
这一年,我们坚持“两个凡是”。这是武汉的一座公园里,一个军官和他的妻儿在散步,他们身后的纪念碑上写着“紧跟英明领袖华主席奋勇前进。”
伊芙·阿诺德从1964年起,就把到中国视为自己的“终极任务”。从1969年起,每年她都向中国驻伦敦大使馆申请签证。那时的签证***多只有21天,而且必须跟其他游客一起。这是阿诺德不能接受的。这是北京的一户人家,女主人是会计。那时没有暖气,屋里生着炉子。
伊芙·阿诺德希望自己能出一本关于中国生活的书,能够超越人们对于中国到处都是蓝衣服和自行车的刻板印象。她希望自己能够深入人性,发现更多中国人的特别之处。为此,她需要更多的时间,也需要单独工作的机会。这是北京一对新婚夫妇的家。毛主席像赫然在目。
终于,1979年中美建交后,伊芙·阿诺德拿到了6个月的签证。半年里,她两次来拍摄中国。前两个月,她去了北京、上海、武汉、苏州等大城市以及长江三峡;后三个月,她去了很多外国游客不曾到过的地方,新疆、西藏、内蒙古、西双版纳等地,行走 64,000 多公里,阿诺德为那个年代的人们留下了***真实的一面。这是一所学校的语文课堂。
在中国的五个月时间里,她一个人旅行,只带一名翻译。中方的安排完全超出她的预期,她甚至采访到了很多名人,比如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个市长以及上海的一名百万富翁。这照片中的是著名画家黄永玉,文革期间他画的猫头鹰被四人帮认定为“黑画”而受到批判。
在伊芙·阿诺德看来,1979年是中国“东方学习西方”的年份。这一年,中国政府更加自信,新华社开始公布就业、国民收入、预算、农业产量、工业配额等数据,这些数据以前都是机密。图为美院学生在练习素描,这通常是西方国家的美术课程。
中国也有幽默、有欢笑,有电视机,有彩色电影,政治剧、浪漫剧、喜剧……各种剧情都有。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正逐渐丰富起来,不再是八个样板戏一统天下的时代。这是正在化妆的京剧演员。
陈冲拍电影
中国的开放环境,让伊芙·阿诺德心情愉悦。她发现中国有太多的不同。关于吃,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人喜欢面食,各个少数民族在吃上就更不同;在信仰方面,有人信仰佛教,有人信仰伊斯兰教,还有人信仰天主教。这是剧团的人在练习舞蹈。
70年代,中国服装是蓝灰黑的天下。到了1979年,伊芙·阿诺德发现,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穿蓝色中山装,他们也穿牛仔,商场里也卖颜色鲜艳的衣服。
伊芙·阿诺德还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时尚开启的时刻。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当年春天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新中国的第①场时装设计表演。第二天,时装模特们参观长城,恰好遇上阿诺德。在春寒料峭的长城上,穿着靓丽的模特翩然起舞,引起众人围观。
中国也有海滩,人们也穿比基尼。中国也有摩天大楼,有职业穆斯林,有合法的堕胎,有紧密的家庭关系。图为青岛海边。
虽然是计划经济时代,但中国也有大广告牌。
中药房称药的女服务员。
1979年,中国买啥都凭票。农产品市场也是国营的或者集体的,卖菜的都是国家职工。这是北京的农产品市场,花花绿绿的,也算丰富。
1966年,伊芙·阿诺德曾到苏联采访四个月。苏联的单一灰色的千篇一律的生活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本来以为中国也会像苏联一样,每一个公社都一个模样,每一个工厂都是根据中央指令建立起来的。后来她发现自己想错了。这是一家刺绣工厂,主管在检查产品。
她发现,尽管中苏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计划经济,但是中国不像苏联那样强调一致性。中国的公社和工厂都更加多样化,每个单位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棉纺织厂的女工。
伊芙·阿诺德也体会到了中国方言“十里不同音”的强大。在新疆、西藏、云南、内蒙古等地,她的翻译还需要一个翻译才能与当地人交流。为了上厕所的方便,伊芙·阿诺德认识了汉字“女”字。这是公社里的广播主持人。
在中国,她行走了4万英里,几乎坐遍了所有交通工具,飞机、船、火车、汽车、公交车、吉普车。她的采访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可去任何地方采访任何人。只有对法院和海军的采访申请被拒绝。新华社的一位干部说:“我们让你采访了陆军,如果再让你采访海军,那么你又想采访空军了。”
伊芙·阿诺德进到中国人的家中采访。从路边的窑洞到北京人的家,再到青藏高原上牧童的家,她都进去过,并且与主人攀谈。她采访的所有人都不是事先安排好的,可能是在工厂里遇到的,也可能是路边偶遇。她可以选择跟任何人随意聊天。图为重庆的一户人家。
伊芙·阿诺德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看到了草原上的膘肥体壮的骏马和英姿飒爽的女民兵。那时候中苏关系并未缓和,北方边境地区仍然“深挖洞、广积粮”,时刻备战。这是草原上的女民兵。
她发现中国人不喜欢抓拍。人们希望摄影师要在得到许可之后才能拍照。这是内蒙草原上的聚会。
伊芙·阿诺德到过低于海平面的吐鲁番盆地,也登上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藏族妇女的铁锨上拴着一根绳子,当一名妇女铲土的时候,另一名妇女就向上拉这根绳子帮助她。这样古老的劳作方式让阿诺德感到震惊。
在中国的旅行,很多细节让阿诺德印象深刻。在西藏,一头正在被少女挤奶的牦牛因为不适应相机的咔哒声,表现出极端的焦躁情绪;在南方,一头水牛因为不喜欢阿诺德的香水味而向她发起攻击。图为拉萨的孩童。
在中国的每一天,都有礼物和惊奇。也许***大的吃惊就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间的区别——他们穿着传统的服装,像几个世纪以前一样生活——语言、宗教、习俗,几乎都没有改变。但是拥有教育、医疗、好的住房条件都在逐渐成为现实。图为拉萨的候诊室。
伊芙·阿诺德在两方面感到震惊:一是中国在过去30年里已经走了多远,飞机、空调火车、拖拉机、油井、远洋轮船、电视机、西药知识;一是为了摆脱沉重的体力劳动——中国有千百万人还处在这种状态之中,他们还要走多远。图为西双版纳雨林里的少数民族。
尽管中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伊芙·阿诺德没有看到营养不良和饿***人的现象。她在其后出版的画册《在中国》里说:“那里有贫穷、有自私、有繁重的体力劳动,但人们有工作,有饭吃,那就是希望。”1980 年,阿诺德在布鲁克林博物馆举办了“中国之行”个展,同时《在中国》(In China)以多种版本在全球出版发行,获得当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同年,她获得美国杂志摄影师协会颁的“终身成就奖”。
温故,而知新。影像记录了40年前改革刚刚起步的中国,是现在年轻一代未曾经历的历史,也是老一辈难以忘怀的历史。
重温历史,或许我们会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这恐怕也是是摄影的意义和魅力吧!
感谢伊芙·阿诺德,感谢摄影。
-END-